1、无人机送货?这个被炒烂了的概念如今到底怎么样了
大约从15年起,无人机这个概念进入了市场的风口。近两年来,无人机的热度长期居高不下,尤其是无人机送货这一设想,长期得到业界和媒体高度的关注。Google、亚马逊、DHL、GeoPost、京东、顺丰各家纷纷跳坑试水,甚至连中国邮政都在其中掺了一脚。
就国内来说,就在不久前,顺丰与赣州市南康区联合申报的物流无人机示范运行区获得批准,成为目前国内唯一获得正式审批的示范空域。顺丰拿到首张无人机送货“牌照”的新闻,又一次将“无人机送货”推上了热搜,让人不禁想去探究一下,在过去的几年里,无人机送货在国内到底的发展的怎么样了?
京东:在四川建185 个无人机机场,无人机24 小时送遍全国城市
京东一直是国内无人机送货服务的忠实拥趸,不时地出来为项目造势。2016年6月8日,京东在江苏宿迁市完成了第一单无人机送货,将无人机正式投入农村物流试点运行。
2017年,京东智能物流全国运营调度中心在宿迁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同时,京东集团与西安航天基地签订了京东全球物流总部、京东无人系统产业中心、京东云运营中心合作协议。在这两个项目的推动下,西安和江苏宿迁成为了首批加入京东无人机正式常态化运营的城市。
从这个手笔来看,京东是真的非常看好无人机送货服务在未来的发展。
据消息称,在之前刚刚过去的“6·18”中,京东无人机送货已经在运营。
而就在2天前刚刚召开的2017TechWorld大会上,京东CEO刘强东作为嘉宾出席了大会,并在大会上宣布了京东之后对于无人机物流的展望。刘强东表示:“京东计划在四川建185个无人机机场来送货,届时将实现‘四川省内任何地方的商品,在24小时内送到中国的任何城市’。”“2019年双十一前,京东将建成第一个没有一个操作员的无人仓库。”
菜鸟:不要认为搞了个无人机,就是进入了智能物流。
对于无人机送货,其实阿里做的更早。2015年2月份淘宝联手圆通速递和寿全斋,搞出了一波1小时红糖姜茶速递的活动,完成了首次无人机送货服务。
不过比起京东之后持续性的在无人机物流上加大投资,淘宝的这次活动更像是一次借势营销。阿里旗下的菜鸟物流在无人机送货服务方面,一直持着比较小心的态度,没有什么后续进展。
相比于无人机送货,菜鸟显然对物流机器人更加青睐。16年云栖松大会,菜鸟公布了其旗下的“E.T.物流实验室”。实验室主要研究的项目就是包括末端配送机器人、仓内繁琐拣货机器人矩阵、以及无人配送机器人在内的多款物流机器人。在这方面,菜鸟的研究已经卓有成效,机器人有望投入使用。
对无人机,菜鸟CEO童志文在去年全球智能物流峰会上表示“现阶段的物流无人机作秀的成分更大一些。”“不要认为搞了个无人机,就是进入了智能物流。”
顺丰:默默地走在无人机物流的前端
顺丰抢先京东一步,率先拿下了国内首张牌照,确实令人瞩目。不过顺丰此次能获批成功绝非一日之功,得益于其背后整个体系的架构。
追溯国内无人机送货服务发展历史,顺丰绝对算得上是先驱。
早在2012年,物流无人机这个概念还没进入国内公众的视线时,顺丰的创始人王卫就已经提出了物流无人机的设想。而且这个设想不仅仅是目前主流看法所比较关注的,小型无人机在快递“最后一公里”方面的作用,而是希望通过“大型有人运输机+支线大型无人机+末端小型无人机”三段式空运网,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国的网络。
2013年顺丰无人机开展运营试点工作,在当时媒体就有报道顺丰自研无人机的试飞。在之后的四年里,顺丰在无人机、导航系统等方面大量投资科研,一共获得了151项专利。当然,最令人惊异的是就在7月11日在网络上曝光而出的一段视频:印有顺丰LOGO的大型无人机在水面上起飞的视频,其机翼长约10米——这是顺丰大型无人机项目重要的一部分。
细数顺丰在无人机项目上的发展历史,顺丰在国内率先拿到牌照,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儿。只是不知拿到了通行证的顺丰,接下来能不能真正实现它的构想。
2、京东和亚马逊,谁更胜一筹?
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疯狂争取市场份额的亚马逊战略模式,在亚马逊身上已经获得了赢利的回报,而在以亚马逊为对标的京东身上似乎依然遥遥无期。
4月29日,亚马逊公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其第一季度营收为291亿美元,同比增长28%;最引人注目的是,亚马逊实现了5.13亿美元的净利润,这已是连续四季度赢利,而去年同期则亏损5700万美元。
不久之后的5月9日,被认为是“中国亚马逊”的京东也发布了第一季度财报。据其显示,第一季度净利润为-8.649亿元(约-1.341亿美元),同比亏损增幅5%。继续故事模式,
还能让投资者存在遐想吗?
整体来说,除了亏损这个意料之中的事情外,近期围绕在京东身上的事情,大多都是负面的。尤其是5月京东原海外事业部总裁徐昕泉加盟乐视的消息传出后,各方的认知都指出,徐昕泉离职原因是,京东重点投入的俄罗斯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甚至是“关闭”状态,而京东基于赢利诉求将在海外事业部进行裁员。
从2015年6月开始,作为京东赢利重要抓手的海外业务最终因为目前的赢利诉求而被分离,经过一年的跌宕之后,最终成为弃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京东已经在这个故事上难以为继了。
进军海外市场,并不能算是给资本市场演绎的故事,但如果是进军次一级的海外市场呢?尤其是如俄罗斯、东南亚这样的市场,一直混迹于互联网圈的刘强东自然深谙其中三昧。
这本身并非刘强东的“原创”,在十年前,游戏厂商就曾经用这一概念成功地激励了自己的股价,比如完美时空和金山,均频频打出进军海外市场的招牌,各种姿势和各种宣传见诸媒体,但实质上这种海外拓展恰恰是进军较之中国更为低端的市场,从而形成一种高维打低维的态势,实现对彼国该类市场份额的大面积占据。
完美时空的这个故事讲述了十年,且一直在继续,其根本在于这个故事已经实现了赢利,尽管较之国内市场来说,这些游戏产业在第三世界的赢利额实在微乎其微。但对于一个整体都在赢利的游戏产业和作为个体的公司同样在大幅赢利的背景下,这一故事作为调味料也未尝不可。
可对于京东来说,这样的故事就略显奢侈了,目标海外市场或许开发还不完善,但依然有强力的本地公司与之竞争。而电商总归不如游戏那般具有强盛的黑科技效能,在本国市场尚无法实现赢利的规模化发展之下,在彼国“水土不服”的大环境下,这个进军海外的故事,也就难以让投资者产生多少遐想,甚至有点味如嚼蜡了。
然而,在一个故事失败的结果下,京东的选择却是用另一个新故事来替补。亦步亦趋学对标,
京东的想象力瓶颈2015年京东之所以没有被资本市场所嫌弃,是因为它还有一个故事,即腾讯加持的故事,而且从数据上看颇为有效。
较之自强不息的亚马逊而言,京东在2015年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故事是腾讯成了它的流量入口。但这个看起来无比强横的故事也在2016年陷入破灭。一季度财报发布后,在京东召开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京东首席财务官黄宣德将交易额增速放缓的主要因素归结于腾讯。他表示,腾讯入口给京东带来的流量在过去三个季度的增长已经开始减速,过去三个季度,每个季度的平均降幅大约是20%以上,“这实际上表示腾讯流量对京东业务增量贡献的最大化水平”。
受今年第一季度业绩不如预期影响,京东股价遭遇一轮暴跌。评级机构惠誉国际甚至指出,京东并不具备“投资级”信用评级,因为“其面临着利润乏善可陈、现金流疲弱,以及高固定成本的挑战”。
这个故事的背后,其实恰恰是腾讯的社交流量能作用于游戏这样的娱乐领域,却无法作用于电商这样的消费领域的长期纠葛的结果。腾讯长达十年的电商试错和最终的失败,以及最后选择已经有相当根基、国内第一的B2C电商京东做合作者,将流量直接引入京东